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20年。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17倍,一些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增长20多倍。
可随之而滋生的问题也来了。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卫生健康委主任马秀珍指出,以药养医、过度用药等违规现象在线上开始“冒头”。
马秀珍指出:
目前线上处方审核等平台自身监管环节,缺乏针对过度用药的管理;
某些制药企业把合作的互联网平台的线上药品销量,计入医药代表的业绩考核,授意医药代表用线下“学术拜访”推动线上处方量,其中不乏药品回扣现象;
有的互联网医院把医生的服务收入和药品销售挂钩,企图把药品回扣“洗白”;
一些制药企业纷纷申请开办互联网医院,有的试图通过掌控诊疗过程,提升自家药品销量;
资本市场对诊疗服务和药品销售结合的所谓“互联网医院闭环模式”,给予很高估值,推动更多企业“入场”,形成资本推动下的集体作恶风险。
此外,马秀珍指出,处方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也受到挑战,可能引发用药安全问题。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互联网诊疗一方面可能出现不真实的处方,另一方面可能出现不合理的处方,不仅给患者带来用药风险,还因互联网医院不受地域限制,增加了不合理用药追责的难度。
然而,备受资本青睐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当下多是靠卖药收割利润,医药一旦分开,互联网医疗的生存压力能有多大,谁又来为互联网医疗买单?
就目前看,网上看病是不如卖药赚钱。包括在线问诊、健康管理服务、线上家庭医生等服务,都是较为主流的互联网医疗为C端患者提供服务的业务,也就是所谓的“看病”。
和互联网进军其他领域一样,互联网医疗也是逐渐在渗入医疗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开发和满足人们需求,促成行为改变,进而实现自愿付费。
不一样的是,在医疗领域,用户或患者付费意愿培育更难。和网上购物不同,用户能在较短时间内判断购物体验的好坏,在线问诊过程中,患者很难衡量医疗效果,甚至不知道该不该信任屏幕上的医生。
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陈秋霖认为,核心问题是互联网医疗产品还不成型,有的是医院提供,有的是平台提供,各个平台提供的服务、流程都不一致,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医疗没有行业标准和共识,没有建立起患者信任机制。
无论如何,理想中的互联网医疗绝不单单是卖药,而是通过网络解决一部分看病需求。“互联网医疗不能因为现阶段挣钱难,所以就用医药合流的办法去挣不该挣的钱。”陈秋霖建议,尽快推动互联网医疗产品标准化。
185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