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总结积累肝癌临床诊疗经验,积极倡导个体化治疗理念,搭建多学科协作平台,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协办的"例肝践影一肝癌治疗临床实践交流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临床案例为核心的学术活动。本文就河南省人民医院于洋教授分享两例TACE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的病例获得全国优秀病例,并由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李光明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现整理精要内容如下。
于洋教授分享的病例一如下:患者男性,63岁。2018年5月因“腹胀两天,呕血6小时”入院,结合检查诊断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CNLC Ⅲa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经MDT会诊后给予索拉非尼治疗。
2018年8月复查评估为疾病稳定(SD),与2018年6月影像相比,门静脉癌栓范围略有扩大,AFP升高至1112 ng/ml,继续服用索拉非尼。2019年1月复查评估为疾病进展(PD),AFP升至2911 ng/ml,换用二线瑞戈非尼治疗(120 mg QD)。3月复查疗效为SD,AFP降至8.06 ng/ml。因患者出现严重乏力和腹泻,瑞戈非尼剂量调整为80 mg QD。8月复查疗效为部分缓解(PR),AFP 3.06 ng/ml。期间患者出现乏力、Ⅱ度腹泻,继续给予瑞戈非尼80 mg QD。
2020 年7月复查疗效PR,AFP 1.85 ng/ml。2021年1月电话随访,患者外院复查AFP正常,仍继续服用瑞戈非尼。截至2021年1月,瑞戈非尼的治疗获益超过24个月,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的OS获益32个月以上。
本例患者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肿瘤分期较晚,经过MDT诊疗后决定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在疾病进展后换用瑞戈非尼持续获益。目前瑞戈非尼单药治疗获益已经超过24个月,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OS获益超过32个月,临床实践有力地验证了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治疗的疗效。
于洋教授分享的病例二,如下:35岁男性患者,主因“右上腹不适”入院,既往乙肝病史,未正规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检查示乙肝小三阳,AFP升高,上腹增强MRI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9.8 cm×7.5 cm,胸部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伴肺转移(Ⅲb期),予患者抗病毒治疗、TACE和射频消融治疗,因患者经济原因,起始联合阿帕替尼靶向治疗,后因双肺病灶持续进展,先后更换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系统性治疗。瑞戈非尼治疗7个月后PD,联合免疫治疗14个周期后,复查患者双肺病灶大小、数量均再次减少,AFP持续下降,达到SD,患者再次获益。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李光明教授针对于洋教授的病例,点评如下:
各团队带来的典型病例分享,都充分展现了我国肝癌诊疗的水平与现状。肝癌的治疗手段多样化,因此需要多学科协作,避免单一治疗的局限性,为患者选择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其疗效及生存期的关键。系统治疗的突破推动了肝癌治疗领域进展,但是新时代全程管理如何排兵布阵成为新的难题。RESORCE研究报告,瑞戈非尼二线治疗晚期肝癌与安慰剂相比,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7%;探索性分析显示,一线索拉非尼序贯二线瑞戈非尼的治疗模式获得的中位OS长达26个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发表的真实世界研究表明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可为肝癌患者带来长达35.3个月的显著生存获益。瑞戈非尼全新抗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转移、抗肿瘤血管新生、抗肿瘤免疫逃逸的AAAA作用机制,与免疫治疗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预示着瑞戈非尼在联合用药趋势下的巨大潜力。索拉非尼为代表的一线治疗、瑞戈非尼为代表的二线治疗以及免疫联合靶向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今后临床实践中,应在遵循指南推荐的同时,结合患者个体化需求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李光明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例肝践影”项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践行了指南指导临床的规范化诊疗理念,今天展示的2个病例展现了国内肝癌治疗的先进水平,综合了外科治疗、局部治疗、综合治疗等多学科的治疗手段,一线索拉非尼序贯二线瑞戈非尼的疗效令人印象深刻,为患者带来了良好的生存获益。正如今天病例展示的一样,肝癌治疗手段日益丰富,TKI、免疫治疗等肝癌治疗药物逐渐进入临床,肝癌治疗也有待大家继续探索最佳的排兵布阵,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为肝癌治疗做出指引。
本文由李波 黄纪伟 李靖审校
138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