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治要点解析


2022-01-20 13:56:47 来源:好医生 16950

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总体患病率约为5.4%,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饮食不规律、运动和睡眠不足都是相关因素。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主要病机是脾虚气滞,胃失和降。通过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等治法,能够缓解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部烧灼感等主要症状。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显示了独特的疗效,在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其特色和一定的优势。

中医辨证要点

本病多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或久病、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胃失和降,病理特点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食积、痰湿、血瘀等邪实为标。

辩证分型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弱)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口干或口苦,纳呆,嘈杂,恶心或呕吐,肠鸣,便溏,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原则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调整饮食结构和调节情志则是常用的基础治疗。中医治疗首当调理气机、固护脾胃,以健脾理气为基本大法。初期病变以邪实为主,当以祛邪为法,辨证施以理气消胀、消积导滞、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法;后期病变以虚实夹杂或正虚为主,治予健脾兼以理气、消食、化湿,祛瘀等治疗。对于寒热错杂者,当施以辛开苦降之法,辨清寒热之轻重,确定相应治法。

中医内治法

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汤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

加减:胸膈痞满、饱胀不适明显者,加枳壳、大腹皮、厚朴等;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

中成药

(1)枳术宽中胶囊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理气消痞。用于胃痞(脾虚气滞),症见呕吐、反胃、纳呆、反酸等,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以上症状者。

(2)香砂六君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3)香砂平胃颗粒(备注:湿蕴困脾导致的脾虚气滞证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推荐汤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加减:嗳气频作者,加半夏、旋覆花、降香等;胁肋痛甚,舌有瘀点者,加郁金、乌药等;肝郁化火,口苦舌红者,加栀子、黄芩、川楝子等;胁痛口干明显,舌红少苔者,加珍珠母、牡丹皮等。

中成药

(1)达立通颗粒

功能主治: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

(2)气滞胃痛颗粒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3)胃苏颗粒

功能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金胃泰胶囊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

(5)荜铃胃痛颗粒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推荐汤剂:连朴饮

加减: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加浙贝母、乌贼骨、煅瓦楞子等;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芷、白芍等;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牛膝等。

中成药

(1) 三九胃泰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2)胃肠安丸

功能主治: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健胃导滞。用于湿浊中阻、食滞不化所致的腹泻、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4、脾胃虚寒(弱)证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推荐汤剂:理中汤;黄芪建中汤

加减:上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荜菝、蒲黄等;脘腹胀满明显者,加枳壳、香橼、佛手等;纳呆明显者,加焦三仙、莱菔子、鸡内金等;嗳气呕吐者,加吴茱萸、生姜等;反酸明显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等。

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2)温胃舒胶囊

功能主治:温中养胃,行气止痛。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畏寒无力;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3)虚寒胃痛颗粒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温胃止痛。用于脾虚胃弱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

5、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开痞。

推荐汤剂:半夏泻心汤

加减:口舌生疮者,加连翘、栀子、牡丹皮等;腹泻便溏者,加炒白术、草豆蔻、白扁豆等;畏寒怕冷加附子、肉桂等;痞满较重者,加枳实、佛手等。

中成药

荆花胃康胶丸

功能主治:理气散寒,清热化瘀。适用于寒热错杂证,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胀闷疼痛、嗳气、返酸、嘈杂、口苦;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并发症预防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当考虑精神心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与Hp密切相关,建议Hp检测及根除Hp治疗;当出现上腹痛无明显好转、黑便、消瘦等报警症状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胃镜检查。

预防调摄

1、起居 注意生活调摄,起居规律。适度体育锻炼,可以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节奏和缓的非竞技体育项目。

2、饮食 调节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用餐,忌暴饮暴食。食用易消化食物,不宜食用产气多食物,如马铃薯、面食、豆类、高脂肪食物等,忌油炸、腌制、烧烤、生冷、辛辣之品。

3、心理 保持心理健康,避免悲观、焦虑情绪,适当参与集体活动,多与他人交流,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自我调节及护理。

4、服药 尽量减少服用引起消化不良的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9. 34(8): 3619-3624.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 25(12): 890-894.

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7.32(6): 2595-2598.

1122

收藏

热点资讯排行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