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 pylori,Hp)的冶疗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临床问题。在当前Hp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越来越高,而根除率越来越低的状况下,目前的研究聚焦在如何提高Hp的根除率; 因而如何挑战Hp耐药性和探索Hp治疗新路径,成为了当前聚焦的热门研究课题。
由于“共识”具有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又得到多数专家的推荐和认可,所以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按照 “共识”中方案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成功,这就说明了“共识”只符合较多的这部分人,并不涵盖所有人,所以就会出现一部分患者虽然按照“共识”来治疗, 但还是反复失败,这些按 “共识”治疗反复失败的患者可归属为“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临床上常会遇见一些多次接受过疗程为14d的标准的四联治疗,但仍然反复失败的患者,这些患者中多数有明显消化不良和/或肠道菌群失调。对这些“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如何实施个体化治疗尤其重要。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2017年首次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随之在本院接受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共10次,直至2020年,均失败。其中,近2年行Hp根除治疗5次,以“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意见”为依据,采取其提出的正规三联/四联方案治疗10~14d,常用抗菌药包括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无效,使用过中药制剂、益生菌、铋剂等药物治疗。
可见如下症状:晨起口苦,舌暗红,苔白厚,上腹部胀满显著,时有疼痛,下午17时后出现反酸、烧心等。
查体:中上腹部有轻压痛。在 2020年10月初行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Hp(++)
治疗过程
此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共分为3个阶段,具体实施如下:
(1)第一阶段,即“ 治疗前准备”,治疗方案为益生菌加胃黏膜保护药,主要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复合乳酸菌胶囊,两种药物每天交替口服;铝镁加混悬液、吉法酯片、替普瑞酮胶囊,3药每周交替口服, 连续服用30d;
(2)第二阶段,即“ 标准抗菌治疗”,方案为四联疗法,药物为潘妥洛克肠溶片(泮托拉唑)、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联合益生菌(复合乳酸菌胶囊), 连续口服10d;
(3)第三阶段,即“ 巩固治疗”,方案为益生菌联合铋剂与中药,即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枸橼酸铋钾胶囊,另外加用辅助中药制剂,其中每天口服益生菌,每周交替口服铋剂、中药,连续服用30d。
2020年10月末患者接受尿素呼气试验,测得DOB值为0.7,提示Hp根除成功。2020年11月复查尿素呼气试验,测得DOB值为-0.6,提示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并且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
病例讨论
目前,Hp根除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Hp耐药所致,因此,寻找治疗Hp的合理、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Hp的反复根除治疗失败会引起Hp球形变,从而进一步减低Hp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本文以我院1例 Hp阳性患者为例,展开研究,经分析发现,临床参照“ 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意见”接受相应的规范治疗,虽然获取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未能成功根除Hp,主要由于“ 共识” 是仅仅针对大部分人群参考性建议而实施的一项治疗措施,然而针对病情反复发作且治疗失败者,应当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变化施以“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施以辨证论治,有效落实“ 正确治疗方案、正确治疗时间、实施正确治疗”基本原则。
本文患者在初始治疗阶段,主要是从缓解临床症状、保护胃黏膜方面人手,通过铝镁加混悬液、替普瑞酮、吉法酯等药物,促进损伤胃黏膜修复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增强黏膜屏障防御功能的目的;以泮托拉唑、复合乳酸菌胶囊等药物可有效改善胃肠道微生态、促进胃内Hp定植密度的减低,以此作为治疗前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以标准抗菌治疗为主,即Hp敏感抗生素属于提高Hp根除率的关键步骤。相关研究指出,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具有较低的耐药率,因此,此阶段施以“阿莫西林加呋喃唑酮”为主的四联疗法,目前,已有多个相关指南证实此方案可作为Hp二次根除失败的补救措施。
第三阶段,即“巩固治疗”,该方法主要是以益生菌加铋剂治疗基础上延长使用,配以中药制剂,具有较高的抗Hp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益生菌在提高标准三联方案治疗Hp根除率的同时也可以减少患者不适反应,充分体现出此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曾有研究学者提出以菌制菌理念,具体是指益生菌、Hp竞争性地粘附在胃黏膜结合位点,形成夺位效应,充分表明各个治疗阶段均可以应用益生菌制剂。
综上所述,不同阶段治疗方案相辅相成,安全可靠,是提高Hp根除率的关键;分阶段治疗符合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本原则,其是以结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抑制 Hp等为目标的一种标本兼治方法;个体化治疗属于Hp成功根除的关键治疗步骤,特别是反复治疗失败者,应当针对疾病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明捷,杜俊英. 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分阶段治疗1例.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8.34(8):116,120.
2. 胡伏莲. 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原则和策略. 中华医学杂志. 2017.97(10): 721-723.
112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