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A患者关爱项目|对话沈赞&臧远胜教授:从科学认知到精准干预,一起揭开癌因性疲乏的神秘面纱


2025-04-19 09:00:00 来源:好医生 7046

恶性肿瘤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和生活方式转变,恶性肿瘤的发病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的核心课题。

在推动肿瘤患者康复与生活质量提升的道路上,我们深知科学认知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精心策划并开展了“患者关爱项目”,旨在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理性的疾病认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疗效,从而全面改善生存质量,开启康复的新篇章。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师建国教授指出,癌因性疲乏作为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需医患高度关注。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生命体征,饮食、排泄、睡眠及精神体力状态可视为健康体征。肿瘤患者治疗中常面临严重疲乏,与肿瘤病变及治疗所致身心损伤相关,科学干预可有效缓解多数症状。

值此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特别邀请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沈赞教授上海长征医院臧远胜教授,两位专家将从西医角度,系统阐述癌因性疲乏的规范化治疗及管理策略。

图片2.png


Q1:癌症患者常说的疲乏和我们平时累有何区别?

沈赞教授:癌因性疲乏与普通疲劳有本质不同,普通疲劳经休息可缓解,而癌因性疲乏是持续性的,即使充分休息也难消除。严重的还会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癌因性疲乏(CRF)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是持续性。普通疲劳休息1~2天可缓解,而CRF往往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第二是全面性,它会同时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甚至认知功能;第三是难缓解性,常规休息不能恢复或者仅能部分改善。

另外,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癌因性疲乏具有独特特征。研究发现,肿瘤患者体内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较健康人群升高3-5倍,这些因子会持续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能量代谢障碍以及心理、生理障碍。这一机制在已有的中成药中得到了验证,以复方阿胶浆为例,其含有的阿胶成分通过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能显著降低这些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

臧远胜教授:癌因性疲乏具有个体差异性,与肿瘤类型、治疗方式、患者身体基础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消化道肿瘤患者、肺部肿瘤患者、身体较弱的患者发生的概率就相对较大,我们需要对患者的情况一一甄别,进行个体化施治。比如,在靶向治疗领域,我们发现EGFR-TKI药物组患者呈现特征性“晨轻暮重”疲乏节律。这意味着患者在早晨可能感觉较好,但随着一天的活动,疲劳感会逐渐加重,这种节律极大地影响了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总体感受。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既要兼顾疗效,也要兼顾患者的感受,所以疲乏的管控非常重要。不仅EGFR-TKI会引起疲乏,ALK抑制剂也会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肌酸激酶升高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和无力。近年来,我们也观察到免疫治疗相关疲乏与CD8+T细胞耗竭程度的正相关。CD8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肿瘤细胞,其耗竭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加重疲劳。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改善症状。比如EGFR-TKI药物会干扰线粒体功能,ALK抑制剂则可能引起肌酸激酶升高,而复方阿胶浆中的红参皂苷成分能增强线粒体复合物Ⅰ-Ⅳ活性,改善能量代谢。临床数据显示,使用奥希替尼联合复方阿胶浆的患者,疲劳评分可降低40%。


Q2:癌因性疲乏对日常生活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沈赞教授: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疲乏对患者的影响是多维度的。首先从生理影响来讲,基础活动能力下降,比如行走、穿衣困难。当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减少40%,对于患者来说,平常非常简单的步行成了非常困难的事。其次是心理影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形成“疲乏-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恶性循环。

臧远胜教授:一项肺癌专项数据表明:靶向治疗患者的社交活动减少至治疗前1/3,50%患者出现明显认知功能下降和习惯行为的变化。对于免疫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了癌因性疲乏,其重返工作的时间将会延迟3-5个月。我们也呼吁医疗工作者和患者能够注意到癌因性疲乏的存在。有研究表明,适当的中西医结合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维持生活质量。


Q3:在临床实践中,您认为哪些因素会导致或加重癌因性疲乏?

沈赞教授:这个问题很关键,我想用几个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化疗药物就像“除草剂”,含铂类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误伤“好苗子”——造血干细胞。这就好比除草时把庄稼也拔了,导致贫血性疲乏。我们的数据显示,约60%的化疗患者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就像汽车缺油会跑不动一样。

对于放疗来说,它有“余波效应”。我们可以想象微波炉热饭,停止加热后饭菜还会继续发热。放疗后的炎症反应也是这样,常常会持续数月,而这种炎症会导致持续出现疲劳症状。

此外,营养不良也会造成“恶性循环”。有的患者因为肿瘤本身或抗肿瘤治疗的原因导致恶心吃不下饭,营养越来越差,患者也越来越累,检查发现白蛋白很低,这就像手机电量不足会自动降频,人体也会降低机能来节省能量。

在临床中,我们注意到,补血类中药就像“充电宝”,能够明显改善造血系统的功能,为造血系统提供原料,比如复方阿胶浆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帮助提升血红蛋白。配合营养支持后,患者普遍反映精力改善明显。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造成癌因性疲乏的原因很复杂,在用药前一定要查清贫血原因,在治疗期间也要定期监测指标。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疲乏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进行过或正在进行抗肿瘤治疗的患者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这些变化,早发现、早终止癌因性疲乏的恶性循环。

臧远胜教授:这个问题很多患者都问过,让我用几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靶向药物就像“精准导弹”,但也会有“附带损伤”,比如常用的EGFR靶向药,会有皮损,消化道腹泻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吃了会觉得特别累,尤其是下午特别明显,我们研究发现这可能跟药物影响大脑的“生物钟”有关。还有一类ALK抑制剂,会让肌肉里的“能量工厂”(肌酸激酶)漏出来,就像电池漏电一样让人乏力。

免疫治疗是把“双刃剑”。患者用PD-1后发烧、全身酸痛,检查发现是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了。这种情况下的疲乏,往往伴随着炎症指标升高,炎症浸润是发生癌因性疲乏的重要机制。

身体内部的“小环境”也很重要。维生素D就像“阳光维生素”,缺乏时人特别容易累,我们应该去对症给予相关的营养素。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尤其是消化道肿瘤的患者,疲劳感往往更重,我们应个体化给予相关益生菌的补充。有些肿瘤患者肿瘤会分泌大量乳酸,就像肌肉运动后的酸胀感,我们也不提倡肿瘤患者进行剧烈运动。

在临床上,我们发现一些传统中药成分可能有助于改善这些情况。比如红参中的活性成分能修复“能量工厂”,阿胶中的特殊成分可以帮助调节免疫平衡。配合使用后,不少患者反映体力恢复得更快。但要注意,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就像炒菜要掌握火候,用药也要根据检查结果来调整。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这些“晴雨表”,让医生帮您找到最适合的方案。


Q4:在临床实践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

沈赞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癌因性疲乏的缓解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首先是抗肿瘤治疗。癌因性疲乏不仅由抗肿瘤治疗引起,肿瘤本身也会引起。肿瘤患者常会有心理上的巨大改变,营养摄入也会改变。简单来说,心情不好导致吃不下饭,消化变差,最后导致营养不良。还有些肿瘤患者患病后顾虑重重,经常失眠,也会导致身体状况的恶化。这些都是肿瘤本身引起的疲乏。

抗肿瘤治疗引起的贫血,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是很常见的,而对于贫血的管理也非常重要。贫血分为轻度贫血和中重度贫血。轻度贫血结合患者的心理因素或其他因素也能造成癌因性疲乏,此时治疗会相对轻松,我们一定要抓住时间窗。这时,我们用一些铁剂、红参、阿胶之类的药物,及时阻断癌因性疲乏。到了中重度贫血,我们需要一些更强力的措施,比如促红素EPO注射或输血支持,但此时的疗效不一定能让人满意。因此,我们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当然,还有药物治疗,比如用于重度疲乏的中枢兴奋剂莫达非尼,针对合并情绪障碍者抗抑郁药米氮平等,但这些药物本身也有副作用,作为癌因性疲乏的长期治疗药物来说并不是非常合适。

非药物干预对于癌因性疲乏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我们鼓励患者去进行每周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提升自身的线粒体功能,改善认知行为,调节心理。此外,认知行为疗法(CBT)也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降低疲乏感知。

臧远胜教授:肺癌患者在进行靶向和免疫治疗的长期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其癌因性疲乏的产生是否与肺癌的治疗药物相关,我们可以来进行量化。如果药物浓度高了,患者的症状加重,药物浓度低,患者的症状就减轻。这两者如果形成一个正向和反向的量化关系,大家就会很容易判断出疲乏是不是由药物导致。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相关的药物浓度症状以及细胞因子整体状况等要进行全面监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确认疲乏来源,这种因果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另外,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一些传统医学方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在靶向治疗期间,我们推荐综合干预方案。以一位58岁女性肺癌患者为例,使用埃克替尼后出现重度疲乏(评分7/10),在加用复方阿胶浆4周后,疲劳评分降至3分,血红蛋白从92升至115g/L,治疗耐受性明显提高。


Q5:在患者教育方面,您认为有哪些常见误区需要避免?

沈赞教授:我国的肿瘤患者对于肿瘤引起的或抗肿瘤治疗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和非正常状态,常常是持一种非常容忍的态度,包括癌因性疲乏、癌痛。这个现象可能和中国人的个性有关,但这样其实对抗肿瘤治疗,对患者本身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作为临床肿瘤医生,是非常不鼓励这种行为的。

疲乏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尽管它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很高,它也是比较难治疗的。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它,意识到这是一种非正常现象,不应该忍受它,应该尽快对它进行治疗,它是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的,是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的。如果患者具备了以上意识,那么医生可以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当然,患者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其次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整来进行治疗,包括心理状态的引导和缓解,以及适当的运动、社交活动来改善,都是很好的治疗和调节方式。

其实还有一类患者对于治疗方案非常随意,尤其是现在我们比较强调患者的院外管理,有很多药物,患者是根据医生的建议自行服用,这就导致了有些患者心情好的时候多吃一点,心情不好时就少吃一点,或者觉得症状轻一点了,就擅自减少抗肿瘤药物的用量。

另一方面,患者常常会忽视对自己症状的监测,没有及时跟医生进行沟通。我们还要特别提醒的是,任何辅助治疗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患之间良好的、动态的、及时的互动,对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非常重要。

臧远胜教授:肿瘤支持领域这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大家一开始认为痛是正常的,肿瘤治疗的过程当中肯定会痛。后来,通过综合支持治疗的一些同仁们的工作,让患者认识到无痛是正常的,再到后来的相对无呕、无饿。

今天我们讲的主题叫无乏,就是不要疲乏,不要觉得我们得了肿瘤一定就是耷拉脑袋、心情沮丧、唉声叹气、没有力气,这个无乏应该被深深地植入到每一个患者乃至患者家属的思想中去。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后面的很多工作就好开展了。

我们既往在肿瘤领域当中很多的个体化的精准应用,这些工作包括多学科的工作,其实都可以在这里面进行实践。比如MDT,在肿瘤精准方案的治疗当中,我们会请到内科医生、外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等共同来做。其实我们在中华医学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所做的工作当中,也是布局了怎样对于肿瘤支持治疗工作进行多学科的合作。

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来讲,其实它就需要一个多学科合作。比如,有些疲乏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心理异常,抑郁了就没劲了,吃不香、睡不着了人就疲乏。虽然肿瘤专科医生本身都是半个心理医生,但是毕竟人家术业有专攻,所以在疲乏管控当中,心理医生的介入很重要,他们用专业化的思路和药物来帮我们一起去管控。

第二就是营养。营养不够的话,怎么可能有力气,尤其是高消耗状态的肿瘤患者,所以我们需要营养师和我们配合,乃至像其他肿瘤治疗团队中很多护理、药理来帮我们监测患者主观和客观指标。我们当然想给患者用一些好的支持药物,比如有些中成药非常好,能够帮助患者提升血红蛋白,改善疲乏。在精准治疗时代,药物相互作用尤为重要。比如复方阿胶浆中的成分可能影响CYP450酶活性,与某些靶向药同服时需调整用药时间。我们通常建议间隔2小时以上,并加强治疗监测。

1690

收藏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