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A患者关爱项目|对话张俊&岳小强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视角,科学精准治疗癌因性疲乏


2025-04-20 09:30:15 来源:好医生 7011

恶性肿瘤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和生活方式转变,恶性肿瘤的发病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的核心课题。

在推动肿瘤患者康复与生活质量提升的道路上,我们深知科学认知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精心策划并开展了“患者关爱项目”,旨在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理性的疾病认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疗效,从而全面改善生存质量,开启康复的新篇章。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师建国教授指出,癌因性疲乏作为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需医患高度关注。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生命体征,饮食、排泄、睡眠及精神体力状态可视为健康体征。肿瘤患者治疗中常面临严重疲乏,与肿瘤病变及治疗所致身心损伤相关,科学干预可有效缓解多数症状。

值此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特别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上海长征医院岳小强教授,两位专家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系统阐述癌因性疲乏的规范化治疗及管理策略。

图片3.png

Q1:什么是癌因性疲乏?和普通疲劳有什么不同?

张俊教授:癌因性疲乏包含“疲乏”与“癌因”两层内涵:“疲乏”是一种主观感受,临床中表现为涵盖身体与心理的复杂症候群,涉及多种不适体验;“癌因”则强调其与癌症及治疗的直接关联。

解析癌因性疲乏的诱因,需从癌症本身及治疗两方面切入:肿瘤可能直接引发贫血,或在长期治疗中导致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新型免疫治疗或抗血管生成药物亦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等。这些多元因素共同构成临床挑战。

在肿瘤患者群体中,癌因性疲乏呈现三个显著特征:程度显著重于普通疲劳、持续时间长、成因复杂多样。这对临床医生、患者家属及看护者均提出了更高的应对要求。

岳小强教授:中医将癌因性疲乏归属于“虚劳”范畴,认为其本质是虚损所致的疲劳,与气血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这种因癌因性疲乏产生的虚劳具有独特的病因病机,与肿瘤本身密切相关。中医讲究正邪辨证,肿瘤被视为导致虚劳的邪气,其侵袭会影响不同脏腑功能——例如肺癌患者,邪气侵扰肺脏导致肺失宣降,出现气喘、继发性炎症等症状;消化道肿瘤患者,邪气困脾碍胃,进而影响饮食消化功能。

虚证在癌因性疲乏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医主要从气血角度进行阐释。《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强调气血是构成人体、维持脏腑功能的核心物质,为机体循环运行、能量代谢提供根本支撑。中医对癌因性疲乏所致虚劳的辨证,一是从气血亏虚的程度辨虚实,二是结合病位脏腑及邪气性质综合分析——如肺癌多兼痰浊,消化道肿瘤多夹湿邪,肝癌常伴瘀血内阻,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的诊疗特色。


Q2: 哪些因素容易诱发癌因性疲乏?

张俊教授:通俗来讲,癌因性疲乏可类比比喻为机体“能量不足”或“电量不足”的持续低负荷状态。导致这种“低电量状态”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类:首先是“充电不足”,即能量来源匮乏,如饮食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其次是“消耗过大”,包括肿瘤本身的异常消耗,以及抗肿瘤治疗引发的额外能量需求导致的供需失衡;第三是“能量代谢紊乱”,指体内能量转化及平衡机制失调,如电解质失衡、激素功能异常,或营养素向能量转化过程中出现障碍等。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肿瘤患者出现癌因性疲乏。

岳小强教授:从中医角度分析,癌因性疲乏(CRF)的发病机制与“正虚邪扰、气血失调、脏腑失和”紧密相关。现代医学发现的电解质紊乱、激素失衡等病理表现,在中医理论中亦与正虚密切相关——中医对CRF的核心认识,正是基于“正气不足”这一显著特点。《黄帝内经》所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即直观描述了摄入不足导致正气亏虚的病理过程。临床中,消化道肿瘤常率先影响患者食欲,而多数肿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因干扰消化吸收功能,易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与利用不足,进而引发能量匮乏。

中医将摄入不足的问题细分为三类:其一为“吃不下”,多因消化道梗阻所致,此时需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如手术、支架置入、造瘘等)解除机械性障碍;其二为“不想吃”,常见于肿瘤引发代谢失衡而导致食欲下降,中医通过健脾和胃之法,可改善患者食欲,恢复主动进食意愿;其三为“吃了不舒服”,即患者虽有食欲(中医称“胃能受纳”),但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导致进食后不适,现代医学的消化酶、肠道益生菌等制剂,与中医调理脾胃的治法形成互补,可有效改善此类状况。

心理因素是加重CRF的另一关键诱因。中医强调整体观,认为“形神合一”,肿瘤导致的脏腑机能失调会引发躯体症状,而患者对肿瘤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既源于脏腑机能失调,又会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形成恶性循环。反之,心理状态亦能反作用于机体。中医在心理干预方面,采用以情胜情、药物调节、情志疏导等多种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机体的负面影响。


Q3:肿瘤患者治疗与康复期间适合服用阿胶等中成药吗?

张俊教授:从西医视角出发,当前开展的复方阿胶浆治疗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积累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支撑。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祖国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更希望通过客观分析筛选出潜在获益患者,最终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

岳小强教授:一种药物的疗效,关键在于明确适应征适应证并精准匹配适用人群,如此才能实现理想效果。复方阿胶浆作为经典中成药,其核心成分阿胶具有良好的养血功效,配伍红参、山楂等药材,诸药协同可增强补气养血之效。当癌因性疲乏表现为明显气血不足证候时,复方阿胶浆不失为对症之选。


Q4: 癌因性疲乏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吗?该如何评估其严重程度?

张俊教授:影响抗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肿瘤对特定治疗方案的应答率,二是机体对治疗方案的耐受性。正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言,机体状态是抗癌治疗的基础。现有抗肿瘤治疗手段,如手术、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均可能对正常组织产生毒性。因此,疗效不仅取决于药物对肿瘤的作用,更取决于机体对治疗的耐受性——若机体准备不足或存在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治疗减量、中断、延期甚至中止。

基于此,抗癌治疗需兼顾三方面:第一,确保治疗方案的针对性,精准选择有效药物;第二,通过全程管理保障机体状态,包括维护各脏器功能、储备体力,使患者能够按预定方案完成治疗,实现最佳疗效并保障安全;第三,在毒性治疗过程中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岳小强教授癌因性疲乏虽表现为表面症状,却反映机体内部气血、营养及脏腑功能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患者的脏腑状态与气血通畅程度,不仅体现对肿瘤的应答能力,更是接受治疗的基础条件。若出现肝功能、肾功能等脏腑功能障碍,常成为化学治疗或分子靶向治疗的禁忌,需先进行针对性处置。只有当机体状态能够耐受治疗时,才能开展后续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这正是中医从“正气”角度认识和评估癌因性疲乏的核心所在。


Q5: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对于体质虚弱的肿瘤患者,在营养支持方面有哪些特别的建议和方法?

张俊教授:从西医角度而言,在保障胃肠道功能(包括运化和吸收)良好的前提下,患者饮食并无严格禁忌。对此,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食物多样化。我们不主张限定具体食物的“可食”与“禁食”。我曾在科普中提到一个简单的评估方法:通过每天摄入五种不同颜色的食物,确保糖分、脂肪、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取。

第二,根据治疗期间的身体变化调整饮食。不同治疗阶段的饮食方案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在抗肿瘤治疗(尤其是化疗)期间,若患者胃肠道反应较大,最直接的减负方法是让胃肠道适当休息,而非强迫进食。

我常提醒患者,“像吃药一样吃食物”的观念并不可取,应相信身体信号,顺应自身需求——最想吃的食物往往是身体所需的信号。

总结西医饮食建议:第一,饮食方案不会一成不变;第二,遵循食物多样化原则,顺应身体感觉;第三,关注饮食结构与配比;第四,若日常饮食无法满足营养需求,可借助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必要时通过短暂肠外营养支持补充。这正是我倡导的五个“无”中“无饿”理念的核心——通过动态调整饮食策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营养。

岳小强教授:早在《黄帝内经》中,老祖宗就提出了关于健康及肿瘤调养的理念,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我们主张患者以谷物类作为基础能量来源,通过水果摄取纤维素和微量元素。“五畜”所指代的牛、马、羊、猪等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同样重要,尤其是伴有癌因性疲乏的晚期患者,需特别重视蛋白质补充。蔬菜则为机体提供无机盐、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健康大有裨益。在身体状况和食欲允许的前提下,饮食种类越多样、搭配越均衡越好,同时需遵循“食饮有节”的原则,避免过量或暴饮暴食。作为中医,我常向肿瘤患者强调“吃饭永远比吃药重要”这一理念,尤其在化疗期间或肿瘤晚期身体衰弱、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时,合理饮食的意义更为关键。


Q6:如何科学应对癌因性疲乏?

张俊教授:简而言之,需先明确癌因性疲乏的诱因,再进行针对性处理;其次要强调身心疗愈,一方面排查导致疲乏的躯体性因素,另一方面有效缓解心理性疲惫,改善因心因性消耗引发的疲惫与崩溃状态;此外,从策略层面而言,中西医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不仅要从症状上缓解,更需从病因上进行治疗。

岳小强教授:从中医角度分析,科学应对癌因性疲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患者、家庭及社会对这一症状的重视程度。癌因性疲乏多见于病情较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群体。然而,部分患者常将乏力、虚弱等症状简单归因于肿瘤本身或治疗副作用,认为这是必然现象。这种认知误区导致人们对症状过于宽容,缺乏采取主动干预措施的意识和行动。

癌因性疲乏虽表现为表象,但其背后存在多元机制,常成为临床干预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制约因素。科学应对首先需要予以重视,其次,该病症的发生机制极为复杂,除肿瘤本身因素外,还与患者脏腑状态、气血失调、心理因素及社会压力密切相关。在应对策略上,我们主张采取多学科联合干预模式,涵盖中西医结合,以及医学与营养学、临床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同时强化家庭与社会支持体系,这些均构成癌因性疲乏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2556

收藏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