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教授:国产创新药物安全可及,淋巴瘤患者健康全程管理加速升维


2021-12-17 14:08:25 来源:好医生 文雪利 14557

“如果安全高效的创新药物进入医保,临床医生能更加合理、规范地应用,充分发挥创新药物的作用,这既对得起创新药物的价值,又点燃了淋巴瘤患者对生的希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告诉好医生网记者。

/uploads/image/2021/12/18/a8b35b23de8267122497da0876f4384a.jpe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好医生网拍摄)

当前,淋巴瘤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常见疾病。GLOBOCAN 2020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6829例,死亡2807例;2020年中国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92834例,死亡54351例。统计数字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淋巴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创新优化,利好政策频频发布,中国淋巴瘤患者的诊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得以大大提升。然而,在淋巴瘤诊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淋巴瘤的规范化治疗水平也亟待进一步提升。

高疗效、高安全性创新药物可及,为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朱军教授介绍说:“目前,淋巴瘤诊疗进入了精准、靶向和免疫治疗的新时代。其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作为独特的对B淋巴细胞信号调节通路的关键调控点,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以及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 的奥布替尼,不仅拥有更精准的靶点选择性,对BTK靶点的占有率近100%,其个体间差异也小,对其他激酶无明显抑制作用,在确保疗效的同时还有效避免了由于脱靶效应造成的不良反应。

“淋巴瘤以药物治疗为主,新药可能为改善疗效提供一些新机会,但是新药使用还存在能不能真正起到高效、安全、可及性、合理性等考量。”朱军教授强调道。

多项临床试验、包括ASH上的多项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奥布替尼上市后的临床实践均显示,奥布替尼疗效确切,并且安全性较传统BTK抑制剂有所提高和改善。最新临床数据表明,中位随访时间23.8个月,治疗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总缓解率为87.9%,93.9%患者实现疾病控制。基于CT影像学方法评价,完全缓解率(CR)达34.3%,中位DOR和PFS均未达到。

此外,根据Molecular Therapy Oncolytics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新型BTK抑制奥布替尼具有最佳激酶选择性,对ITK靶点抑制作用弱,不影响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效应,进而实现1+1>2的疗效。

近年来,国产自主研发的新药越来越多,国外新药进入中国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经过市场竞争、国家医保、集采等方式,其价格有所控制、有所降低,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能够用新药、用好药。

值得关注的是,奥布替尼(宜诺凯®)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局最新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作为淋巴瘤医生,能够把中国抗肿瘤新药、好药推荐给中国淋巴瘤患者,让我们的患者获益,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事业。”朱军教授表示,“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挖掘奥布替尼的优势,尤其在联合用药方面,从而进一步为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聚力加强专科化建设,多措并举缔造健康全程管理新生态

随着创新药物层出不穷,淋巴瘤诊疗迎来了划时代性变革。据了解,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6-2015年各类淋巴瘤统计数据显示,全组患者的5年OS率为63%,10年OS率为52%,而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10年OS率高达63%。因此,淋巴瘤诊疗趋于“慢病管理”模式,而淋巴瘤患者健康全程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淋巴瘤是一个小肿瘤,在过去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被划入血液科治疗大范围。随着淋巴瘤发病率越来越多,淋巴瘤研究价值大、方法多、疗效好等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始设置淋巴瘤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可能是全国最早挂牌成立的淋巴瘤专科。”朱军教授解释,“我们强调的是专科化建设,淋巴瘤的专业团队,让我们的每一个患者有一个健康的全程管理。只有当每一个淋巴瘤患者得到健康全程化管理,其疗效和生存期才可以得以延长,才可能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

不容忽视的是,淋巴瘤亚型种类繁多,部分亚型诊治复杂,并兼具慢性病和肿瘤的疾病特征。因此,淋巴瘤专科化建设需多学科的支持与配合,比如病理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其实,多学科合作的核心要点是包容、宽容、合作,一定要有一种很开放的心态,为患者服务。通过专科化发展、多学科合作,才能使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落到实处。可见,结合国内各医疗机构淋巴瘤临床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淋巴瘤专科化建设道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朱军教授强调。

以规范化诊疗为重心,以个体化需求为指导,加速推进中国淋巴瘤同质化、高质量诊疗进程

近年来,虽然我国淋巴瘤新药研发、新治疗方案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全国淋巴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仍处在世界较低水平,淋巴瘤诊疗水平亟待提高。朱军教授表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淋巴瘤5年生存率可能60%-70%,而我国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尚不足40%,约为37%。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因为我们积累的经验相对来说较少,药物研发起步也相对较晚。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中癌症控制的目标,我们需要在2030年前将淋巴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提高至少15%。”

“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提高有没有可能?当然有可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目前的霍奇金淋巴瘤5年生存率达82%,整个淋巴瘤5年生存率约65%。因此,跑得快、做得好的医院就要发挥‘头雁’作用,以点带面全面升级全国淋巴瘤规范化、同质化治疗水平。当然,这离不开新药的研发,新药的合理应用、规范应用,也有助于提升淋巴瘤治愈率。”朱军教授补充说。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已成为提升淋巴瘤诊治水平的关键一环。如何高效推进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进程?朱军教授指出:“首先,一定要制定一个标准和规范,比如通过学会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推动,在全国推进淋巴瘤的专科化建设,强化淋巴瘤的规范化治疗,提高全社会对淋巴瘤的关注度与知晓率;其次,通过发布、修订淋巴瘤诊疗指南,全国各地巡讲相关指南,加强各层级医务人员对淋巴瘤规范化诊疗知识的掌握度;再次,借助我们强调的多学科合作,进一步推进淋巴瘤专科化建设,提升淋巴瘤规范化早诊早治水平,使更多淋巴瘤患者能够获得健康全程管理。”

不容忽视的是,不同亚型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存在原则上的差异。比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针对惰性淋巴瘤的治疗共识指出,惰性淋巴瘤的第一目标追求为症状缓解与影像学缓解,延长PFS为第二目标,最终目标则为延长OS。但是,临床医生在为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经济情况及个体化需求。因此,以规范化诊疗为重心,以个体化需求为指导,制定多方认可的淋巴瘤健康全程管理规范。“秉持个体化、规范化原则,我们会优先推荐医保药物,也会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还没有进入医保的疗效比较好的药物治疗方案,综合经济、疗效等多个因素,该用什么药物用什么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朱军教授说。

我们期待,随着中国淋巴瘤同质化、高质量诊疗进程不断深化,淋巴瘤患者从就诊、确诊,到治疗方案制定及实施,再到相关疗效评估及追踪随访等淋巴瘤规范健康全程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淋巴瘤患者治愈之路。我们也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药、中国方案,将持续彰显“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

1

收藏

热点资讯排行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