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骅教授介绍,CRPC是前列腺癌进程的重要阶段,患者转移和死亡风险升高,治疗需求迫切。而中国前列腺癌诊疗情况不容乐观:nmCRPC阶段诊断率不足,诊断标准不统一,多采用传统治疗手段;前列腺癌骨转移常见,现有治疗手段尚未能完全满足骨转移患者的治疗需求;CRPC患者的生活质量需予以关注和重视。亟需新的药物改善中国前列腺癌治疗现状,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达罗他胺和全球首个α核素镭-223登陆中国,将创新治疗引领CRPC新格局。
问题1:请您谈下骨转移CRPC放射性药物研发进展?
骨转移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发生比例较高,多达88.74%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可导致骨相关事件(SREs),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会增加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具有很多严重危害。
骨转移未发生内脏转移的时间窗是改善CRPC患者生存的关键时期,基于相关研究结果及真实世界数据,镭-223的使用应处于该时间窗内。值得一提的是,另有研究表明,镭-223序贯化疗OS获益更长且不增加后线化疗毒性。
镭-223是目前新上市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药物,其与钙是同族元素,可以被当作钙类似物吸收入骨,和骨中矿物质羟基磷灰石形成复合物,沉积于骨转移部位的骨生长区域。靶向结合后,镭-223可发射高能α粒子,使癌细胞双链DNA断裂,从而使骨微环境中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等细胞死亡。此外,α粒子射程短(2~10个细胞直径),能量范围<100μm,因此镭-223对周围组织的损害有限。
问题2:从临床病例看,骨转移mCRPC患者的新选择
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的前列腺癌指南中mCRPC诊疗相关内容。总体上,mCRPC治疗应遵循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主要原则。杨教授强调,骨转移在前列腺癌中相对常见,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治疗过程中应给予充分关注,而系统治疗并不是对骨转移灶的针对性治疗。除当前指南推荐的如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等药物,国内还有多西他赛、阿比特龙、恩扎卢胺、镭-223等关键药物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数据,可进一步提升患者OS。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版指南推荐的一线、二线治疗中,镭-223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镭-223是目前唯一获得验证的对OS延长有帮助的骨靶向α粒子治疗药物。
镭-223在骨转移CRPC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国际III期临床研究——ALSYMPCA中得到了有力证实。该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最佳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镭-223可较安慰剂显著较低骨转移CRPC患者的死亡风险30%(HR=0.70,95%CI为0.58~0.83,P<0.001)、延迟首次症状性骨相关事件发生时间约6个月(HR=0.66,95%CI为0.52~0.83,P<0.001)、显著延长至PSA进展时间和ALP进展时间,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QoL得到明显改善。
问题3: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是否改变nmCRPC治疗格局
nmCRPC是前列腺癌进展的独立、特殊阶段,其发生进展及死亡风险显著升高。延缓转移、改善生存是nmCRPC治疗的首要目标。且由于nmCRPC大多无症状,维持生活质量应该选择AE发生少,安全性理想的治疗药物。
前列腺癌发病趋势上升主要受人们寿命的延长、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三大因素影响。与其他癌症不同,前列腺癌可以数年稳定,然而一旦转移,90%以上都是骨转移。针对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其治疗的目标和方法有所不同。
大约三分之一的nmCRPC患者在单独使用ADT治疗不到两年内发生转移,nmCRPC一旦进入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阶段后疾病将迅速进展。mCRPC每年全因死亡风险由16%激增至56%。
达罗他胺分子结构独特,与受体结合具有高亲和力,从而抑制受体功能和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同时血脑屏障通过性低,不良反应少,减少了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的负担。达罗他胺满足nmCRPC治疗的三大目标。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以达罗他胺为代表的新型ARi为nmCRPC标准治疗药物。
基于上述治疗目标,III期临床研究数据指出,新型ARi可显著改善nmCRPC患者的治疗结局。当前,新型ARi已被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推荐为nmCRPC的标准治疗药物。
本文由侯恩存 叶甲舟 庞晓曦审校
176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