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亟待优化儿童用药困局仍待解


2021-03-07 15:56: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37303

“很多胶囊由于苦,孩子喝进去就吐。”“像胶囊,片剂的药大部分只能靠掰开或磨粉,再大概分个比例给孩子,很难控制剂量,而且这样一来,平时并不爱说话的李兰兰,孩子还不到2岁,但说起孩子吃药,李兰兰肚子肚子骚扰。

但从根本来看,儿童吃药靠掰,用量靠猜的成人减量版用药的现状仍然存在。

因此,多位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推进政策引导研发,从医保,定价等多方面加大鼓励政策,并建立儿童基本用药目录,规范药品说明书。

儿童剂型占比不足

儿童,由于身体各方面的器官和生理功能已经发展成熟,在药物的使用上应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但目前这些儿童用药的现状令人担忧。

博睿同信相关报告显示,通过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数据,2017年14岁以下儿童患者实际用药7710个品种,其中儿童适用品种仅有610种,仅占7.91%,超说明书使用品种数量达7100个品种,占比高达92.09%。

显然是,用药“成人化”,超说明书使用问题已经存在于家庭使用,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也面临着介入的问题。

2011年受原卫生部药政司委托,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国家15家大型儿童医疗机构,对儿童用药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5家医院儿科用药共同目录1098种药品中,儿童专用药品极少,仅45种(4.10%),有儿童用药信息(使用用量)的仅占47.3%,不足一半。

2020年的相关论文中,对全国各地的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的216位临床医师,26位临床药师发现显示,84%临床专家普遍感觉儿童药物滥用问题大。儿童临床用药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看法集中在:儿童专用药品种不足,儿童适宜剂型不足,剂量剂量准确,儿童用药依从性差。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医学部主任王晓玲表示,从供应方面来看,国内儿童用药中常见病,常用药已有明显增加,有些通用名,规格,剂型甚至已经过剩,但在一些专业疾病中,例如,儿童血液肿瘤病,风湿免疫病,心血管病,肾病,还有罕见病等的治疗用药,适宜的剂型,规格严重不足,药品说明了儿童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

王晓玲指出,没有一个剂型可以覆盖整个儿童人群,不同的剂型可能影响药物吸收,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和药效维持的时间可能会不同。以及贴剂,栓剂等为儿童易接受的剂型,以及还有一些新型的剂型适宜于低龄儿童患者。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陈永法表示,儿童药需求品类非常特殊,涉及到的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但儿科专用药物中,固体制剂占相当大的比例,为69.7%;儿童不适宜服用的片剂,蜜丸剂和胶囊剂等,占48.7%。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中毒不可轻视

某些人士表示,由于儿童用药规格不全,剂型少,造成临床上必须将成人剂型,规格的药品分割后用于儿童,导致药效下降,剂量不准确,药物被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2017年,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药品安全合作联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同发布了一份2家医院跟踪5年数据的“儿童用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儿童中毒中,药物中毒的占比趋势稳定并有微降,但仍保持占比40%以上;2016年的数据显示,每5名中毒儿童中,就有2名儿童因药物而中毒;与药物相关的中毒中,1-4在2016年,每10名0-14岁药物中毒的儿童中,有8名为1-4岁儿童。

王晓玲说,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2017、2018,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来看,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占所有报告的占比较稳定,分别为9.9%,9.8%,10.2%。具体来看,从湖北省2014年-2018年上报的38425例儿童不良反应报告,可以缝合0-6岁患者占77.8%;患病途径通过以静脉注射主要,占比76.2%,联合用药占23.7%;不良反应分类来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比47.3%,全身性损害占比27.1%。其中,12-14岁严重报告比例占比最高达10.4%。

王晓玲表示,儿童脏器和身体机能尚不成熟;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器官,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不同导致,因年幼儿童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更隐蔽,更难发现。

由于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儿童肝肾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和不良反应耐受性与成年人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期过度服用或不当服用将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周期长利润低企业研发动力不足

有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儿童药物市场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全球儿童药物市场规模约为97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2013年-2018年,全球儿童药物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为3.76%。

实际上,近两年为解决儿童药品适宜剂型规格,企业研发和生产动力不足等问题,国家卫健委牵头,联合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部门先后于2016年5月31日,2017年5月26日,2019年7月22日发布三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共105个品规,指导和鼓励企业研发申报。

但是,为了解和跟进鼓励研发儿童药品清单的相关药品进展,国家卫健委药政司委派国家卫健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联合成立组(以下简称“命题组”),对《清单》发布后儿童用药现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根据评估情况来看,自2016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10日,三批清单药品中,有8个鼓励申报品法规已上市;22个鼓励申报品法规已申报未上市,75个指定品种未申报。

从企业反馈来看,71%的企业认为《清单》中的品种研发缺陷大,从经济效益,适应症,临床用量,技术缺陷,鼓励政策,版权保护,剂型等方面来看,品种研发成本较高。

长期专注于儿童用药的达因药业集团总裁杨杰表示,儿童药生产工艺往往比成人药要求更高,且且规格小工艺复杂,成本也高。同时,多个儿童药由于口味的要求添加矫味剂,也是额外的成本。再加上,儿童的常见病往往都有替代,在发病低的时间段,生产线闲置,摊销成本增高;较成人药不够庞大,且各年龄层的不同用药以及仅可以儿童使用的特殊剂型,规格的药品使市场过于细化,市场规模有所减少。

杨杰坦言,儿童用药规格小,剂量适当要求高,剂型和顺应性个体化明显,临床试验实施困难大,但同时,定价没有优势,成本高,花费大,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承担财力或收益。所以提高企业收益回报率,是激发企业提高儿童药物研发动力的关键所在。

政策亟待优化

对于解决目前的儿童用药不足现状,专家指出,制定延长儿童药物的保护期,逐步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药厂研发和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儿童新药的开发力度,研发符合儿童用药特点,安全有效,更适合儿童使用的新型制剂。

杨杰说,在实际操作上,儿童用药虽有一些优惠政策,但在药物采购,定价方面缺乏强制规定,政策的连贯性,系统性及精准性有待完善。

杨杰认为,目前所有人使用的儿童用药存在药品品种,剂型,规格少,顺应性差及说明书不完善等问题,解决儿童使用药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研发,生产,使用,监管,定价,医保,预算等多领域多部门。2019年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明确将儿童用药分开鼓励和支持范围,为儿童用药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按照“量身定制儿童用药”的总体思路,由政府牵头,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联合医疗及科研机构,制药企业,药品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具有常规特色的儿童用药政策法规,保障此类儿童用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

“但由于最高定价按'差额原则',即按活性成分含量来计算价格,导致儿童药价格无优势。”陈永法说。

陈永法认为,可通过国际替代,建立鼓励儿童用药研究开发,生产的配套政策,如建立专项儿童用药研究基金,为儿童药研究开发,审评批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市场独占期或延长期,对同时,在儿童药定价及医保支付政策上给予保护,提高儿童药经济收益。

此外,通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技术重大专项,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重大创新发展工程等,整合优势单位协同创新研发,引导和鼓励企业优先研发生产;在保障生产供应方面,对相应的儿童用药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推动开展产品升级,生产线技术改造等。

也有公众人士表示,应建立儿童基本用药目录,规范临床用药与处方行为,指导和促进临床对患者合理,安全,有效地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络及国家药品评估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基础上建设儿童用药监测系统,加强对儿童用药上市后的评价与监测,为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支撑,替代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在新药上市前,进行必要的儿科人群临床研究,获得儿童用药数据。在上市以后规范使用,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加强儿童人群用药的综合评价,补充儿童用药的信息和数据。

而对于企业方面,某些人士也表示,完善促进儿童药物优先市场准入政策,采购上可以免招标直接挂网采购,使上市产品尽快替换使用,这样既能尽快惠及儿童患者,也能增加企业收益;;同时,对于专用儿童药,应该在价格上给予政策扶持,并优先替换医保支付,这样既能提高企业积极性,也能减轻患儿就医负担。

3139

收藏

热点资讯排行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