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三奇凭借什么样的技术或者差异化优势做好国际市场?
张安妮:其实用董事长的话来说,就是傻傻地做好产品质量,因为日本对产品苛刻程度,可能全世界都比较知晓。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董事长一直和大家讲这么一个故事。我们20多年前,在1997年时日本人曾经有过一次产品的质询。当时我们所有的数据检测标准都是合格的,唯有一点,他们把口罩内侧的绒毛和外镶的绒毛用透明胶纸贴给了三奇,这个绒毛吸附在上面。大家可能不知道,口罩长期贴近口鼻呼吸处,如果有细小的絮状或者气味残留的话,是会对人的呼吸道造成一定的损害。不但不保护健康,反而对人的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负担。
日本的客户当时就向三奇提出了一个选择题,如果说要我们买下这款产品,我们以后的合作就要中止。因为这些绒毛并不是一个商品质量的硬检测标准,而是极致的,非常细小的这些问题。要么就是把这一批产品全部召回,当时这款产品整个货值大概在25万左右,相当于三奇厂值的30%,因为1997年20多万是很大一笔钱。当时董事长也非常艰难,但选择了全额召回。小小的故事给三奇奠定了“令人发指”的出厂检测标准,三奇不合格率达到了百万分之0.4,这个在国内来说是一个变态指标。比较骄傲地说,很难有第二家工厂可以做到抽检是这样的数据。所以说,三奇不管是品牌也好,全产品矩阵也好,这也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未来,三奇集团推出一系列包括特医食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巾、检测试剂等,所有三奇出品的产品也都秉承三奇集团的基因,达到所有的东西同样的产品,我们要做到医疗级、食品级这样的概念。
好医生:除了口罩,三奇同期发展、研究或者准备进入市场的品类还有哪些?
张安妮:三奇首先在防护类用品,因为口罩是防护类用品当中比较小的环节。穿戴类防护用品有防护服、面屏、防护镜、手套、鞋套等,这些是穿戴类。包括工业防护、医疗防护场景,早先在没有疫情时,工业防护和医疗防护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防护概念,包括全球比较知名的3M公司,3M也是主做工业防护的。比如说矿山、有色金属,或者是化工类企业,这些生产工人在生产环境当中是需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防护设备,以避免他们有相关的职业病。中国近些年对于工人的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工业防护这一块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一个工人去工作的话可能涉及到11件设备,去保证他正常的安全生产。
三奇首先在防护类用品,我们是全品类覆盖。除此以外,我们有医疗器械,包括特医食品、保健品。三奇也是学习日本的药妆店,很多食品、功能性饮料,包括小朋友吃的糖,但你完全可以吃一个补钙、补锌的糖,甚至是木糖醇的糖,口感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特医食品,对于健康是更有利的。包括老年人,特殊病患者,糖尿病、慢性病患者,这些特医食品未来的市场非常巨大。三奇也会在食品领域和医疗器械领域去做。
三奇全产品的主要矩阵就聚焦在大健康产业治未病这件事情上。发达国家对于预防是最重视的,尤其对于检测诊断。真正的严肃医疗。所谓“严肃医疗”就是获得了致命类疾病才叫严肃医疗,反而放在其次。如果说这些概念也好,这些内容也好,通过工业,包括很多渠道的携手努力,慢慢会把这个观念根植到老百姓心中。通过消费升级,包括GDP一次次突破大关,中国老百姓未来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于预防的重视程度也会有一个改变。
好医生:三奇发展集团的未来规划是什么?
张安妮:三奇发展集团对于未来规划有几个比较大的方向:我们会开始重点启动内销,因为今年一个是集团产品矩阵的变化;再一个就是大家对于民族品牌压力。民族品牌肯定要做好中国国内市场,中国市场是全球贸易最复杂的一个市场,只要能做好中国内销,去做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贸都是降维打击。
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我们要走品牌化路线。三奇本身在山东省、京津冀有投581辆三奇号高铁,这个高铁曝光量非常高,作为民族品牌我们奠定一个曝光率的问题。除了品牌化之外,我们的产品矩阵和国内几大电商巨头携手,包括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等。在不同的产品体系当中去构建销售体系,因为疫情原因,三奇以前没有做内销,老百姓听说三奇的产品,但真要去买是非常难的。现在我们是逐步线上携手电商打通直营店渠道,是厂家直发供货。包括这些直播,社交电商,我们也开始涉足。同时,线下我们是拥抱以院端和药店为主销售渠道,辅助一些日用日化,会在商超中陆续登台亮相。院端的话,其实是润物细无声,大家在医院就是一个普通的吊瓶、一个点滴、一个护理垫,可能就用到三奇的产品,没有感知。但在药店当中推出的特医食品,三奇每推出一个新品都会秉承集团核心的品质把控,三奇出品的基因把控。未来品牌化会更加聚焦,产品会更加矩阵化。
109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