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血塞通胶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3-12-27 15:01:30 来源:Jessica学术范 12155

血塞通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大约有 70%的脑血管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ICD),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使得血管狭窄,且在破裂脱落后形成栓子,引起血液流变学变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表现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有报道表明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过程中,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血塞通胶囊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塞通胶囊的成分主要是三七总皂苷,是一种适宜长期服用的单方制剂,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功效,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往往疗效更佳。2017年,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五科的刘柳等学者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观察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血塞通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该文于2017年发表于中国老年学杂志,其研究结果表明:血塞通胶囊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微信图片_20231227165841.png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将0.5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吉林百年汉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208)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将200ml长春西汀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1 次/d口服;20 mg辛伐他汀片,1次/d睡前口服。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胶囊治疗:常规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血塞通胶囊(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1143,规格:50mg)口服,100mg/次,3次/d。两组静脉药物滴注均15d,口服药物治疗6个月。

研究结果

(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的厚度、大小及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见表1。

(2)、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 LD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个月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见表2。

微信图片_20231227165846.png

(3)、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高切变率)、血浆黏度、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微信图片_20231227165849.png

(4)、两组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3例,心绞痛6例;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1例,心绞痛1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7%,明显低于对照组。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液黏稠度增大时,血流速度减慢,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脑缺血的发生。临床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手段有抗血小板聚集、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等。在中医学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脑卒中(中风)的范畴。多种原因导致的脑络不通为其主要病机,而治疗方式以活血化瘀为主。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辩证应用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

血塞通胶囊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加脑血流量,应用于心脑血管性疾病具有通脉活络、活血祛瘀的功效。综合该项研究,结果表明:血塞通胶囊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推测其原因为血塞通胶囊中的三七总皂苷可以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压积,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并有效控制血小板的集聚黏附、调整血脂降低血液黏度,从而使瘀血消散加快、防止血栓形成,其与西药协同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此外,血塞通还能通过降低患者缺血组织的钙含量,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水肿,从而起到保护脑细胞的效果,同时减少人体对西药的药物抵抗。综上,血塞通与西药联用在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上有较好的效果。


PS:专业术语

TG(甘油三酯):也被称为三酯,是一种脂肪,存在于血液中。高水平的 TG 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TC(总胆固醇):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控制总胆固醇水平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LDL(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高水平的 LDL-C 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LDL 主要携带胆固醇到身体的各个组织。

全血黏度:

1.低切变率:血液在低切变率条件下的黏度,通常指的是在血管内较为静止的条件。这时,血液黏度主要受红细胞的聚集和形态的影响。

2.高切变率:血液在高切变率条件下的黏度,通常指的是在动脉或其他高流速情况下的条件。在高切变率下,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的相对运动可能导致黏度的变化。

血浆黏度: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不包括血细胞。血浆黏度通常受到蛋白质和其他溶解物质的影响。高血浆黏度可能与一些疾病状态(如高蛋白血症)相关。

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相对年轻的红细胞,其核被保留。网织红细胞计数是一个指标,用于评估骨髓中红细胞生成的活跃程度。高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能提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

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参与了血液凝结和止血过程。血小板聚集率是指血小板在一定条件下聚集的程度,它与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


参考文献:刘柳,蒋超,王颖颖,等. 血塞通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 (18):4524-4526.

声明:本文仅针对公开发表的高质量文章或公开数据进行剖析和解读,仅供学术讨论;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仍受限制,编辑亦无法确保100%的准确性。

来源:Jessica学术范

编辑:江珊

5210

收藏

热点资讯排行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