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医院间检查结果互认,医疗资源浪费难题有望破解


2024-12-04 00:00:00 来源: 15469

为了完善首诊负责制,明确转诊服务规则,引导规范合理上转,促进顺畅便捷下转。(健康国)2024 年 11 月 2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此举依托信息平台提供转诊服务,可以不断增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和连续性。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满足统一技术规范、质控标准的前提下,对患者在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予以认可和采用。这一项重要举措在行业内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图源:国家卫健委


 《意见》明确了以下目标:


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


到2027年底,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300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超过200项 。


到2030年,全国互认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果互通共享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为实现这些目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制定发布清单: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发布互认工作指引,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发布本辖区内互认项目清单、医疗机构清单以及 “负面” 清单,明确互认项目范围、参考时限、质量要求等条件,以及不能互认的情形,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扩大互认范围:医疗机构建立互认工作制度,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单位统一医联体内质量标准,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互认工作,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有序推进省域内互认工作,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分别由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牵头推进区域内互认工作,鼓励其他省份开展跨省域互认工作,军队有关医疗机构按属地规定参加。


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各地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检查检验结果数据库、“数字影像” 或 “影像云” 等,推进互通共享数据与医疗业务系统融合衔接,明确数据和共享文档相关标准,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质量控制: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专业质量控制,到2025年底前基本建立覆盖国家、省、市三级的临床检验和放射影像质量控制组织,发挥质控组织等作用,明确参考范围和结果判读标准,落实医疗资源下沉机制,提升基层检查检验能力水平,医疗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培训。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分别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对互认工作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及反馈,对发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督促推进互认工作,同时加强机构监管,规范诊疗行为。


强化医保政策支持:加快落实统一的检查检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将结果数据传输及储存纳入价格构成和服务产出,做好部门间信息共享,降低医疗机构储存和调阅成本。


加强信息化保障:各地加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保信息平台、省级 “影像云” 以及网络存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025年底前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20个省份实现跨省调阅,2027年基本实现全国互通共享。


完善医疗机构内部考核机制:医疗机构落实分配政策,将互认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内部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相结合。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正在多地积极推进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就目前而言,全国已有 24 个省份实施了该项举措,且不少省份互认的项目数量颇为可观。(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些省份都已经实施结果互认:


湖北省卫健委、医保局已在2023年印发《湖北省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方案和制度细则,为全省互认工作提供详细、可操作的具体依据。截至目前,在湖北省开展检查检验结果线上线下互认公立医疗机构1884家。


江苏省实现了全省1966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到影像云平台。


浙江省互认系统覆盖了所有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包括乡镇卫生院。


川渝两地,就是四川和重庆,这两个地方将935家医院纳入到了互认范围,互认项目达到了161项。


此外,还有一些省份也在积极探索跨省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共享。比如,京津冀鲁四个省份,1100余家医疗机构纳入到了跨区域互认的范围,互认的临床检验结果项目达到了60项。(澎湃新闻)



总体而言,到2027年底实现各省域内及部分区域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目标,在提高医疗效率、促进医疗协作、减轻患者负担等方面有着诸多积极影响。


从医生日常诊疗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往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时,常常需要重复进行大量的检查检验项目。这不仅耗费了患者的时间和金钱,也使得医生在接诊过程中,不得不等待患者重新完成相关检查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后续治疗方案。互认虽可为患者减负,但也需要站在医生的立场思考,排除互认结果在诊疗中出现的问题,如责任界定不清。应完善质量控制等保障措施,让检查结果更可靠,切实从医生临床工作实际考虑问题。


559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