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政策持续深化,医疗领域的开放步伐仍在加快。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中国网,2025)。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会上介绍,方案涵盖了包括电信服务、医疗健康、金融合作、商贸文旅等在内的14个领域,共提出了155条试点任务。其中,提升医疗康养领域的开放程度及服务保障水平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则特别提到,方案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医生和港澳台医生在国内开设诊所,并简化相关审批流程。此外,方案还鼓励境外医师、护士、药剂师等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在当地短期执业。同时,在确保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推动健康医疗数据库的共建共享,促进医疗数据标准化和院际间的信息互通。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50多家合资及独资医疗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约1500名境外医务人员已在中国短期执业,他们在推动国内外医疗合作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制定了中国版的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并鼓励外资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借此推动与国际商业健康保险的对接。 可以肯定,《工作方案》的发布将为外资医疗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发展空间,也标志着我国在医疗领域进一步开放的决心与力度。 十年布局,迎接新风口 外资医院在我国的布局,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早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地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医疗市场的初步开放,也为外资医院铺平了道路。 在政策激励下,2015至2021年间,外资医疗机构数量激增,已达302家,其中外资医院不到四成,剩下的是轻资产模式的外资诊所和门诊部(21经济,2024)。尽管数字增长迅速,但相较于全国107万家医疗机构,外资医院依然占据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 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宣布,我国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及海南全岛等9个城市,放宽外资医院的设立条件,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医疗选择(中国经济网,2025)。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已采取积极行动。今年初,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上海市深化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实施细则与监管框架,并着手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外资医疗资源的引入。 截至目前,三家外商独资医院已获批准,分别是天津鹏瑞利医院、广州白云鹏瑞利医院和上海德达医院。 其中,天津鹏瑞利医院为我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内科、外科等科室的普通门诊挂号费仅7.5元,副主任号10元,主任号15元;德达医院是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因其住院床位费最高可达9800元/晚,引发关注。 据最新消息,海南自贸港也计划引入新加坡鹏瑞利集团,开设海南首家外资独资医院,为海南的医疗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新闻网,2025)。 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失潮”会出现吗? 在新闻发布会上,焦雅辉还强调,扩大医疗领域的开放将引入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提升本地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国内居民及外籍人士日益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有分析人士认为,外商独资医院通过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理念,能够与国内医疗机构形成良性竞争,产生“鲶鱼效应”,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公平竞争,甚至推动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上进行自我提升(人民网,2024)。 然而,外商独资医院对国内医护人才市场的影响同样引发热议。一些人担心,外资医院提供的高薪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可能会导致优秀医生向外资机构流失,进而影响公立医院的人员稳定性。 对于这一问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主任张华岩认为,外资医院确实有可能吸引部分医生的加入(中国经济网,2024)。相比于我国公立医院,外资医院通常会服务高端客户,医生的收入相对较高,这无疑会对本地医生产生一定吸引力。 然而,张华岩也指出,治疗复杂病症尤其是重症患者时,医生不仅仅依赖个人能力,而是需要团队的协作。因此,在面对职业选择时,除了薪资待遇,团队协作和整体医疗水平同样是医生考虑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专科医生仍对离开公立医院或存有顾虑。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院长刘文卫指出,离开公立医院后,中青年医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机会可能会受到限制。在我国,医生往往通过科研成果积累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但外资医院的主要运营目标是盈利,临床医生较少参与科研工作,这对其职业发展构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当前多数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倾向于聘请公立医院的退休医生,而非吸引大量在职医生。 此外,随着国内公立医院,尤其是头部医院的诊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未来将越来越接近国际顶级医院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国公立医院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方面仍具有明显优势。湖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李爱勤认为,外资医院的进入虽然会对现有医疗格局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一影响有限,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人才流失。 外资医院入医保,会成主流吗? 在《床位9800一晚,挂号最低7.5元!多家外商独资医院获批,公立医院即将面临医生“流失潮”?》一文中,不少读者关注到外资医院纳入医保的问题。 其中,“外资能来,别入医保”成为普遍观点。这一立场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外资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端患者,治疗费用相对较高。若这些医院纳入医保体系,医保报销可能会将更多资金流向这些医院,从而影响公立医院的医保资金分配。 事实上,关于外商独资医院能否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的问题,官方已有明确回应。国家医保局表示,原则上,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源配置规划,并执行医药价格政策的医疗机构,无论是公立医院、社会办医院还是外资医院,都可以按程序申请加入医保体系。 以上海德达医院为例,该院自2018年起已开通医保结算服务,并且其医保结算标准已按三级医院标准执行。这说明,外资医院加入医保体系并非不可能,但也并非普遍现象。 “外资医院大概率不会被纳入我国医保系统。”刘文卫指出,如果外资医院将目标群体锁定为医保支付患者,可能难以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反,外资医院更倾向于为拥有高端商业保险的患者提供服务。 此外,许多高端医疗机构不仅提供商业保险结算服务,还与国际医疗机构合作。例如,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便与中国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为患者提供便捷的结算体验,同时为那些希望享受国际医疗服务的患者提供便利。 、 、 Editor 编辑 好医生-李可意 Reference 参考 Notice 说明 本文系好医生整理和撰写,侵权请联系删除 Designer 设计 好医生-刘琳 Reviewer 审核 好医生-周雪雪
5208
收藏